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问答

构造地貌景点(巨人堤有何奇妙地貌现象)

秋檬
秋檬 2024-01-28 【问答】 459人已围观

摘要[db:Intro]

巨人堤有何奇妙地貌现象

巨人堤位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西北的大西洋海岸,这条由数万根大小均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成的绵延数千米的堤道是世界十五大最奇妙地貌现象之一,它也是爱尔兰岛上当之无愧的第一景点。

巨人堤是大自然塑造出的又一世界奇景,那里聚集着4万多根多边形石柱,延伸入海,像一条没有终点的路。石柱有高有低,相互错落,是对于天公造物的最佳诠释。

巨人堤有高崖保护,分大堤、中堤、小堤三类,其中以中堤的石柱最为对称。石柱大部分是完全对称的六边形,也有少数是四边、五边、八边和十边形的,直径在38~50厘米之间。

名称来源

巨人堤这个名字的来源于爱尔兰的一段民间传说。

据说这是传说中爱尔兰伟大的英雄为了应对苏格兰巨人的挑战而修建了此堤道,苏格兰巨人进攻时,其巨大的块头超出了他的预料,此时他的妻子心生一计——让他装成自己的婴孩,让苏格兰巨人以为他的婴孩都如此之大,那他一定更加魁梧,于是主动撤退,为了防止追兵,苏格兰巨人摧毁了堤道,剩下了今天的巨人之路。

巨人之路

巨人之路位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西北约80公里处大西洋海岸,由数万根大小不均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成一条绵延数千米的堤道, 被视为世界自然奇迹。地质学家们研究其构造,了解到它是在第三纪由活火山不断喷发而形成的。“巨人之路”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巨人之路”是北爱尔兰著名旅游景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传说远古时代爱尔兰巨人要与苏格兰巨人决斗,于是开凿石柱,填平海底,铺成通向苏格兰的堤道,后堤道被毁,只剩下现在的一段残留。

地质学家研究其中构造,发现这道天然阶梯是由活火山不断喷发后,火山熔岩多次溢出结晶而成。经过海浪冲蚀,石柱群在不同高度被截断,便呈现出高低参差的石柱林地貌。在“巨人之路”海岸,4万多根这种玄武石柱不规则的排列起来,绵延几公里,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横截面宽度在37~51厘米之间,典型宽度约为0.45米,延续约6000米长。这些柱子大都是六边形的,其中也不乏有四边形、五边形、七边形和八边形的柱子,岬角最宽处宽约12米,最窄处仅有3、4米,这也是石柱最高的地方。

在这里,有的石柱高出海面6米以上,最高者可达12米左右,上面凝固的熔岩大约有28厘米厚。也有的石柱隐没于水下或与海面一般高。

站在一些比较矮小的石块上,可以看到它们的截面都是很规则的正多边形。不同石柱的形状具有形象化的名称,如“烟囱管帽”、“大酒钵”和“夫人的扇子”等。

府君山公园的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府君山地质构造遗迹景区

张家界地质公园位于木耳山-向家溪背斜东南翼靠近核部一侧(图3-1)。园区构造形迹主要为木耳山-向家溪背斜和三组垂直节理,局部发育一些小褶皱(图3-2)。

图3-1张家界地质公园构造图

一、木耳山-向家溪背斜

木耳山-向家溪背斜核部出露的最老地层是下志留统龙马溪群,两翼依次为中志留统罗惹坪组,中泥盆统小溪组、云台观组,上泥盆统黄家磴组、写经寺组,下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大隆组,下三叠统大冶群,中统嘉陵江组、巴东组,上三叠统和中侏罗统。

背斜轴线呈S状弯曲,总体走向北东-南西向。由西南向北东,在黄官塔一带呈北北东向延伸,到陈家湾后逐渐转为北东东向,中坡附近轴线又转为北北东向延伸,至粟垭界附近再转为北东向,到水塘背斜核部被断裂破坏,其后轴线由划子溪大致成北东向延伸至湖塌而倾伏封闭。

背斜脊线呈波状起伏,南段核部地层为下志留统龙马溪群,粟垭界附近似有倾没之势,核部地层为下三叠统大冶群,随后脊线又升高,北段核部出露中、上泥盆统。

背斜轴面南段在陈家岭至中坡附近向北西歪斜,西北翼岩层倾角多在40°左右,东南翼一般为15°~25°。北段轴面正常,两翼岩层产状基本对称,倾角一般为40°~55°。大堡山附近因断裂影响,东南翼岩层倾角变大,向家溪附近因断裂造成南东翼岩层向北北西方向倒转,褶皱较紧密,为线状褶皱。

图3-2薄层灰岩中的小褶曲

图3-3张家界地质公园节理极点等密度图

二、园区节理

张家界地质公园园区广泛发育3组垂直节理(图3-3,表3-1),第一组走向北东-南西,第二组走向北西-南东,第三组走向近南北。3组节理倾角基本上都在80°以上,极少数倾角较缓的节理倾角也在60°以上。3组垂直节理相互切割,控制了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地形地貌的演变。但在张家界地形地貌的演化过程中,各个景点往往主要发育两组节理,各个景点地形地貌的演化也主要受其中两组节理控制。

表3-1张家界地质公园节理产状统计表

续表

在张家界天下第一桥景区近水平的厚层砂岩中发育两组垂直节理(图3-4~图3-7),一组走向NW—SE,另一组走向NEE—SSW,两组节理倾角均超过80°,近直立。在两组近垂直节理的切割下,近水平的厚层—块状砂岩被切割,形成垂直裂缝,沿两组垂直节理的侵蚀作用形成垂直的峭壁、岩柱;随着风化作用的持续进行,下部岩层坍塌,形成天然石桥。

图3-4天下第一桥景区垂直节理

图3-5天下第一桥景区

图3-6天下第一桥景区节理产状统计图

图3-7天下第一桥景区节理极点等密度图

在张家界金鞭溪景区,发育3组垂直节理(图3-8~图3-10),第一组走向NEE—SSW向,第二组走向NWW—SEE向,第三组近SN向。

在黄石寨景区,控制黄石寨周边地貌景观的节理主要有3组(图3-11~图3-13),最发育的是近东西向的一组垂直节理,其次是NE、NW向两组垂直节理。沿3组垂直节理的风化、侵蚀,控制了黄石寨景区周边的峭壁、悬崖。

图3-8金鞭溪景区峰林面的垂直节理

图3-9金鞭溪景区节理统计图

图3-10金鞭溪景区节理极点等密度图

图3-11黄石寨景区峰林与山顶面

在百丈峡景区,近水平的浅红色块状砂岩中发育主要发育两组节理(图3-14~图3-16),一组走向NE—SW,另一组为NW—SE向。两组节理切割岩层,沿两组节理缝的追踪风化侵蚀,控制了峡谷地貌的形成演化。

图3-12黄石寨景区节理统计图

图3-13黄石寨景区节理极点等密度图

图3-14百丈峡景区垂直节理面的擦痕

在百龙电梯附近发育3组垂直节理(图3-17~图3-19),一组走向NW—SE向,第二组近SN向,第三组NEE—SWW向。3组节理相互切割,将岩层切割成一个个柱状块体,沿垂直节理缝的破坏,加剧了岩石的风化侵蚀,逐渐形成陡崖,在侵蚀和崩塌作用的联合作用下,最终形成一个个孤立的岩柱,形成峰丛地貌景观。

图3-15百丈峡景区节理统计图

图3-16百丈峡景区节理极点等密度图

图3-17百龙电梯旁边发育的垂直节理

图3-18百龙电梯附近节理统计图

图3-19百龙电梯附近节理极点等密度图

2001年12月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作为2003年市政府改善城乡人民生活20件实事之一项目,于2003年11月8日正式揭碑开园。2003年11月府君山公园划为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府君山地质构造遗迹景区。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惟一记录有中上元古界地球演化地质历史的国家地质公园。

蓟县国家地质公园范围北起九山顶,南至府君山,东至八仙山,西至盘山,面积342平方公里。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包括中上元古界地质自然保护区、八仙山石英岩峰林峡谷景区、九山顶石英砂岩峰林景区、黄崖关断崖地貌景区、盘山花岗岩地貌景区、九龙山碳酸盐岩峰丛景区、府君山地质构造遗迹景区7个景区,总计87个景点。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曾评价蓟县地质剖面:“在欧亚大陆同时代地层中,蓟县剖面之佳,恐无出其右者”。

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就像一座展示地质景观的天然博物馆,古生物的化石随处可见,游人在这里可以欣赏我国最古老地质遗迹的奇观,其科研价值、环境价值、旅游价值很高。 府君山由于是地质历史中著名的“蓟县运动”和下寒武统“府君山组”的命名地,而蜚声国内外地质学界,沉积不整合和断层构造,尤其是逆掩断层形成的飞来峰地貌是景区的显著特点。

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府君山地质构造遗迹景区,出露地层为蓟县系雾迷山组燧石条带状白云岩,青白口系长龙山组紫红色灰绿色砂质页岩,景儿峪组蛋青色中薄层状泥质白云岩、灰岩,下寒武统昌平组微角度不整合覆盖于景儿峪组之上,中间存在古风化壳,由紫红色、灰白色含角砾的砂质泥岩、页岩组成。这次地壳运动缺失2.4亿年地层,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孙云铸命名为蓟县运动,其上部灰岩命名为府君山组(府君山组在全国岩石清理时改名为昌平组),从此“蓟县运动”、“府君山组”蛮声国内外地质学界。景区构造十分复杂,主要断层为蓟县逆掩断层,断层面舒缓波状,将雾迷山组(12亿年)推覆至府君山组(5.6亿年)地层之上,形成飞来峰和构造窗。在府君山景区山顶和部分山坡凸出的地方均是雾迷山组条带状白云岩,周围被断层所圈闭,这是府君山组地质构造的最大特点。

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地球科学知识和美学魅力的天然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一处自然景观美、文化底蕴厚、科学品位高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自然风景区,使人们得以享受自然,陶冶情操,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现已成为蓟县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来蓟观光、游览、考察的专家学者、游人不断增多,对外影响力日益扩大,蓟县的知名度显著提升,有力地拉动了蓟县旅游、建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Tags:

最近发表

icp沪ICP备2023035424号-23 icp粤公网安备 44030902003287号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