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正文科普

君召景点(登封嵩山地质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胤翦
胤翦 2024-02-13 【科普】 490人已围观

摘要[db:Intro]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令第21号《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1995年5月4日发布施行),“嵩山地质遗迹”应属于第二章地质遗迹的保护内容第七条第一款“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层型剖面(含副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中的“典型层型剖而和典型地质构造和构造形迹”类地质遗迹。

依据嵩山地区助质遗迹的分布特点,确定对构造遗迹点采用点保护,对“五代同堂”典型层型剖面采用线保护,确立了8个保护点,9条保护线。17个保护对象分布在嵩山地区东经112°45ˊ至113°18ˊ,北纬34°18ˊ,至34°40ˊ,至34°40ˊ的2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遗迹保护点的范围确定,以出露最佳部位为基准点,通过不整合接触界面走向画轴线,划定保护范围。

剖面保护线的确定,依据出露最佳部位及地理状况自起点到终点划定剖面线长度,平行剖面线向两侧各延伸50米为保护范围,具体保护地点(段)及范围如下:

(1)“嵩阳运动”(代号SGl)、“中岳运动”(代号SG2)、“少林运动”(代号SG3)构造遗迹点保护面积

SGl-1登封市龙山头不整合遗迹保护区面积l00000㎡

SG1-2登封市北玄天庙不整合遗迹保护区面积229400 ㎡

SG1-3登封市石船北不整合遗迹保护区面积480㎡

SG2-1少林水库水坝西山坡不整合遗迹保护区面积180000 ㎡

SG2-2少林水库尖哨不整合遗迹保护区面积750000 ㎡

SG2-3少林水库大岭不整合遗迹保护区面积500000 ㎡

SG3-1少林寺西山不整合遗迹保护区面积500000 ㎡

SG3-2少林寺塔水磨不整合遗迹保护区面积400000 ㎡

(2)“五代同堂”典型层型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代号SD)保护面积

SDl登封君召北石牌河—老羊沟太古界登封群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长期2800m,面积280000 ㎡。

SD2登封罗汉洞—峻极峰下元古界嵩山群罗汉洞组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长2100,宽l00m,面积210000 ㎡

SD3登封猎渔沟—张庄下元古界嵩山群五指岭组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长2650m,宽100m,面积265000 ㎡

SD4登封庙坡山下元古界嵩山群庙坡组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长100m,100m,面积1l0000 ㎡

SD5登封小花峪下元古界嵩山群花峪组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长1550m,宽100m,面积155000 ㎡

SD6登封君召北峡口—偃师佛光峪乡何瑶中元古界马鞍山群、五佛山群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长3000m,宽100m,面积300000 ㎡

SD7登封关口—巩义涉村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地质剖面遗迹保护区长6100m,宽100m,面积610000 ㎡

SD8登封新新煤矿—陈楼古生界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长3600m,宽l00,面积360000 ㎡

SD9登封告成贾沟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长4800m,宽100m,面积480000 ㎡

地质遗迹保护区总面积5429880 ㎡ 嵩山地区地层区划属华北区豫西分区嵩箕小区,地层出路齐全,几乎出露了华北各时代的地层,层序清楚。出露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太古界、下元古界构成该区基底,岩层走向近南北,晚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构成盖层,岩层近东西向展布,其盖层、基底格局非常显著,接触关系一目了然。

登封群(Ar)分布于登封城至鞍坡山以西,总体呈东西向展布,构成登封大背斜的核部,同时呈现许多向北伸展的分支,一条深入嵩山腹地,一条分布于登封城至十里铺一带,往西在莲花寺,如风庵及挡阳山、鞍坡山以西都有向北伸出的登封群分布,它们构成一系列向北北东倾伏的主要由嵩山群复背斜的核部。

登封群的研究始于解放初期,张伯声发表的《嵩阳运动和嵩山区的五台系》一文把不整合于嵩山石英岩下的片麻岩称为“泰山杂岩”(张伯声,1951)。后来,马否垣(1957)命名“登封杂岩”,登封群始得名。1964年1:20万临汝幅区测在登封市西部君召老羊沟—石牌河一带建立嵩箕小区太古界标准剖面。

中岳运动使嵩山群谐调产生紧密走向近南北,轴面向西倾斜、向东倒转的复式背斜和复式向斜,其内部构造极其复杂,不同等级或尺度的构造形迹在一起,不同世代、不同成因的形变和地质事件叠置,构造形迹极其复杂,为构造解析及研究提供了从手标本到大型构造范围的实验场。

嵩山群各组剖面保护区段选在出露齐全的四个地段 SD2罗汉洞一峻极峰下元古界嵩山群罗汉洞组地层剖面;SD3猎渔沟—涨庄下元古界嵩山群无指岭组地层剖面;SD4庙坡山下元古界嵩山群庙坡组地层剖面;SD5小花峪下元古界嵩山群花峪组地层剖面。 元古界马鞍山群、五佛山群剖面

马鞍山群Pt2mn分布在本区广大地区,岩层近东西向延伸(见地形地质图),划分为上、下亚群两部分,为一套滨海—浅海相陆源碎屑沉积,底部砂砾岩,局部见巨砾,岩性较单一,层位稳定,为紫红色中厚—巨厚层状中—粗粒石英岩状砂岩。(见图6-1-9)与下伏嵩山群呈角度不整合。

五佛山群分布在木区嵩山西坡到偃师佛光峪一带,为浅海相陆源碎屑沉积,岩性主要为灰色、背色中厚—薄层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页岩建造,自下而上划分为葡萄峪组、骆驼畔组、何家寨组。与上覆地层寒武系辛集组呈角度不整合关系,此为少林运动的不整合面。

对于少林运动在五佛山区所形成的构造形态,马杏垣教授等建立了“重力滑动构造系统”。下伏系统是登封群、嵩山群和马鞍山群;葡萄峪组为主润滑层,底面为主滑面;骆驼畔组、何家寨组属于滑动系统。重力滑动构造使本区产生了特有的“飞来峰”和“构造窗”及许多滑动构造景观。选取露头好,层序完整的峡口—何瑶剖面做为马鞍山群、无佛山群保护段。

本区由于晚元古时期叶舞运动使嵩箕地区隆起,处于受剥蚀状态,大部分地段缺失震旦纪沉积,仅南部有罗圈组的出露。 区内第三系分布零星,多为第四系覆盖,少量沟谷中可见露头,多分布在山前丘陵岗坡地带,根据岩性特征和岩层上下接触关系,分为下第三系陈宅沟组(Ec)和上第三系洛阳组(NI)。陈家沟组在告城李家外、肖家沟一带出露较好,发育完整,为一套碎屑沉积建造,洛阳组主要分部于西部登封周家沟、北旨村、大龙屋等沟山前垄岗带,为一套碎屑岩沉积建造,为山麓洪积—湖泊沉积环境。

第四系分布广泛,出露面积广,约占本区的40%,主要分布于颖河两岸和嵩山南北两侧的山麓地带,由松散的碎屑沉积物组成,局部呈半胶结状态。各统地层发育较好。出露齐全,成因类型复杂。以冲积、洪积、冰碛为主,次风积、残积、坡积、沼泽及牛轭湖沉积等,多为复合成因类型,是研究第四纪地质的良好区域。区内黄土、砂、砾层发育,其中赋存丰富的粘土矿和砂矿。根据古生物组合,成因类型、岩性岩相、地貌特征、层位关系和考古资料等,第四系划分为下更新统(Qlgl),中更新统(Q2al-pl),上更新统(Q3al),全新统(Q4),各地层剖面。

第三系、第四系剖面保护地选在出露、发育良好的登封告成李沟唐庄一带。 岩石(含沉积岩、火山岩、变质岩及特有成分结构、构造)区内岩浆岩主要为中基性岩脉或岩墙及花岗岩体,主要为嵩阳期、中岳期构造运动伴随的岩浆侵入。

太古代侵入岩为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辉绿玢岩,呈小岩株或脉岩产出 侵人各类片麻岩或者老岩体内,一般数米至数十米,大者300-400米,岩石深受变质,片理发育。

早元古代末伴随中岳运动的岩浆活动,根据侵入时间的前后,可分两个序列。基性岩体—伟晶岩脉—石英脉系列,以及花岗岩—辉绿岩—石英斑岩系列。形成两个较大的岩体——石称花岗岩体、向家寨花岗岩体。其它均沿裂隙贯入,形成岩脉或岩墙。石称花岗岩体出露面积约70km2,侵入到嵩山群中;白家寨花岗岩体出露约4km2,被马鞍山群不整合覆盖。两个岩体代表了中岳运动晚期的异地花岗岩。 嵩山地区近三十亿年的地壳发展历史,可分成太古宙(登封群Ar)、早元古界(嵩山群Pt1)、中元古界(马鞍山群、五佛山群)及显生宙四大阶段或巨旋回。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地质事件组合,特别是地壳运动的多幕性,留下多期变形的构造特征,构成各自的形变历史序列。

根据嵩山地区不同时期的沉积建造及各建造之间发生的构造运动,将区内沉积划分为四个构造巨旋回,八个构造旋回和四个构造亚旋回。

重要矿床

古采矿遗址

冰川地质

地质灾害

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 地貌景观(岩熔地貌、冻融地貌、冰川地貌、(现丹霞) 地貌、风成地貌(雅丹、风积)、火山地貌、海岸地貌、黄岗岩地貌、砂岩峰林地貌、变质峰林地貌、土石林地貌、峡谷地貌、构造地貌)

嵩山有七十二峰。峰峰有名,峰峰有典,峰蜂峻拨,峰峰诱人。山中涌泉、天溪、飞瀑、龙潭,细流滚涌、珠雾飞溅。青山绿水构绘了嵩山既雄伟又秀丽的景色。嵩山素有二十景,以诗为证:“月满嵩门正中秋,轩辕早行雾中游。颖水春耕田歌起,夏避箕阴溽暑收。石淙河边堪会饮,玉溪台上垂钓钩。余雨少室观晴雪,瀑布崖前墨浪流。龙潭贯珠琼浆飞,嵩阳洞天景色幽。少室夕照垂金线,御寨落日苍谷口。石池高耸云崖畔,石僧迎宾座山头。石笋闹林柏涛滚,珠帘飞瀑震山吼。高峰虎踞云天啸,猴王观天盼解咒。熊山积雪称奇观,峻极远眺大池悠。” 嵩山景色惊险处让人魂飞魄散,迷人处使人逗留忘返。奇观令你盘桓,佳致命你留连。而此,自古以来吸引了众名帝王将相、文人学士、高僧名道、骚人墨客等来嵩山禅祭、隐居、传道、讲学、习武、游览,成为世人向往的游览胜地。 组合情况(景系、景群、景点、景物) 分布情况

特征性(与国内、外比较)

保护状态

形成史

嵩山国家地质公园范围内,主要保护清晰、完整保存下来的嵩山地区近三十亿年地壳历史发展重要转折时期的三次前寒武纪造陆和造山运动——嵩阳运动“(23亿年±), “中岳运动”(18.5亿年±),“少林运动”(5.7亿年±),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触界面及典型构造形态遗迹;嵩山地区小范围内连续、完整出露的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记录着地质构造演变历史的变质岩、沉积岩地层层序,即地学界称之的“五代同堂”,以及各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质地貌景观。

颍阳镇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最西部,区划面积 90k㎡,共有25个行政村,87个自然村,213个村民小组,4.8万口人,4.2万亩耕地。东邻登封市君召乡,西依伊川县江左乡,南接汝州市下店乡,北毗偃师市大口乡,登封铁路、豫03公路和少(林寺)洛(阳)高速公路横穿东西,颍(阳)汝(州)公路纵贯南北,地处四市(县)通衢的交通要道。全镇村村道柏油路,供水、供电、通讯、卫生、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备。距市区25.5千米。辖颍西、颍北、颍东、郝寨、范寨、张庄、刘相、北寨、李洼、宋爻、于爻、李庄、杨岭、蒋庄、夏庄、裴塘、庄王、宠爻、竹园、刘、刘寨、陈沟、郭寨、安寨、王堂25个行政村。豫03省道穿境。

颍阳镇区为郑(州)洛(阳)连接地带重要的农村人流、物流中心,城镇建设初具规模,现有综合商场2座,各类工商户350余家,每月有6个物资交流大会,辐射周边三市一县10余个乡镇,日均人流量达4万人,市场交易额在100万元以上。强劲的市场发展势头,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全镇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紫云山景区在上世纪80年代已被上级旅游部门命名为登封大景点之一(其他4处为中岳庙、少林寺、观星台、萁山),现有景点20余处,日均接待各地游客5000余人,景区开发如火如荼,已融入登封市大的旅游格局之中。

Tags:

最近发表

icp沪ICP备2023035424号-23 icp粤公网安备 44030902003287号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