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百科

青海、甘肃回应硫超标枸杞问题

彬钛
彬钛 2024-09-03 【百科】 28人已围观

摘要青海、甘肃联合行动:严查“硫超标”枸杞,守护食品安全近年来,枸杞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食材,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近期央视财经频道的《财经调查》栏目曝光了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和甘肃省靖远县部分枸杞生产区存在违规违法生产加工问题,特别是“硫超标”现象,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面对这……

青海、甘肃联合行动:严查“硫超标”枸杞,守护食品安全

近年来,枸杞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食材,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近期央视财经频道的《财经调查》栏目曝光了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和甘肃省靖远县部分枸杞生产区存在违规违法生产加工问题,特别是“硫超标”现象,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面对这一严峻问题,青海和甘肃两地政府迅速响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决打击枸杞生产加工中的违规行为,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和食品安全。

问题曝光:枸杞背后的“硫超标”黑幕

2024年9月1日晚,央视财经《财经调查》栏目播出了一期关于枸杞生产区存在违规违法生产加工问题的节目,节目中,记者深入青海省格尔木市和甘肃省靖远县,揭露了部分枸杞商户为了提升枸杞的卖相和价格,违规使用焦亚硫酸钠和工业硫磺进行“提色增艳”和“保鲜防腐”的惊人内幕。

在格尔木市,枸杞因其颗粒大、色泽鲜红、果肉厚实、含糖量高等特点,深受市场欢迎,记者发现,一些商户为了将品相不佳的枸杞卖出好价钱,不惜违反《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促进枸杞产业发展条例》中的明确规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焦亚硫酸钠,尽管商户们对此心知肚明,但为了利益,仍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条违规之路。

而在甘肃省靖远县,被誉为“枸杞小镇”的五合镇,枸杞种植面积达28万亩,是当地的重要经济作物,记者调查发现,这里的枸杞在加工过程中同样存在严重问题,为了保持枸杞的鲜亮色泽和延长保质期,部分商户采用工业硫磺进行熏制,夜幕下,村庄里随处可见的熏制棚成为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政府行动:迅速响应,严惩违规

面对媒体的曝光,青海和甘肃两地政府高度重视,迅速采取行动。

青海格尔木市

9月2日,格尔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情况通报,表示对媒体曝光的枸杞商户违规添加焦亚硫酸钠问题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工作专班,连夜对涉及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全面核查,对于查实的违法责任人,将依法严惩,绝不姑息,格尔木市还表示将进一步加强枸杞产业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规制度,确保枸杞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青海、甘肃回应硫超标枸杞问题

甘肃靖远县

同样在9月2日,甘肃省靖远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也发布了关于媒体反映该县枸杞生产加工存在违规违法问题的情况通报,县委、县政府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对枸杞种植加工环节进行全面彻查,对于发现的违规违法行为,将依法严惩相关责任人,靖远县还将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枸杞生产加工销售问题专项排查行动,确保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深入剖析:违规背后的利益驱动与监管缺失

“硫超标”枸杞问题的出现,并非偶然,其背后既有商户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也有监管缺失的深层次原因。

利益驱动

枸杞作为当地的重要经济作物,其品质直接影响到农户的收入和商家的利润,部分商户为了提升枸杞的卖相和价格,不惜铤而走险,违规使用焦亚硫酸钠和工业硫磺等添加剂,他们深知这些添加剂对人体有害,但为了利益,仍然选择了这条不归路。

监管缺失

尽管两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法规制度来规范枸杞产业的发展,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监管部门的人力物力有限,难以对所有的枸杞生产加工环节进行全面监管;部分监管人员可能存在失职渎职行为,对违规行为视而不见或查处不力。

未来展望:加强监管,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针对“硫超标”枸杞问题,青海和甘肃两地政府已经采取了积极措施进行整治,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加强监管力度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枸杞产业的监管力度,增加监管人员数量,提高监管效率,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完善监管手段,确保对枸杞生产加工环节的全面覆盖和有效监管。

完善法规制度

在现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明确枸杞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添加剂使用规定和限量标准,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枸杞生产商户和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提高商户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相关法规制度;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学会辨别优劣枸杞产品。

推动产业升级

最近发表

icp沪ICP备2023035424号-23 icp粤公网安备 44030902003287号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