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验 - 正文经验

这座东北小城,超900个机构撤销背后的改革浪潮

雯桐
雯桐 2024-09-13 【经验】 34人已围观

摘要在东北广袤的土地上,有一座不起眼却充满变革活力的小城——吉林省通榆县,近期因一项重大改革举措而备受瞩目,这座小城在地方机构改革的浪潮中,毅然决然地撤销了超过900个议事协调机构,成为全国多地精简机构、提升治理效能的典范,改革背景:从“繁”到“简”的必然之路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地方机构改革……

在东北广袤的土地上,有一座不起眼却充满变革活力的小城——吉林省通榆县,近期因一项重大改革举措而备受瞩目,这座小城在地方机构改革的浪潮中,毅然决然地撤销了超过900个议事协调机构,成为全国多地精简机构、提升治理效能的典范。

改革背景:从“繁”到“简”的必然之路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地方机构改革成为提升政府效能、减轻基层负担的关键一环,通榆县,这座位于吉林省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陲的小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议事协调机构撤销行动,据统计,通榆县共撤销县级议事协调机构125个,保留25个;县辖3个街道、16个乡镇所设立的810个议事协调机构则全部撤销,其中双岗镇撤销的机构数量最多,达到109个。

改革动因:减负增效,聚焦主业

为何通榆县要如此大刀阔斧地撤销议事协调机构?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现实考量,议事协调机构数量过多,不仅增加了行政成本,还导致了职责不清、效率低下的问题,许多机构设立之初是为了加强跨领域、跨部门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机构逐渐演变为“空架子”,甚至成为应付上级考核的“摆设”,过多的议事协调机构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使得基层干部疲于奔命于各种会议和文件之中,难以集中精力抓落实、促发展。

这座东北小城,超900个机构撤销背后的改革浪潮

改革实践:精准施策,动态调整

通榆县的改革并非一刀切,而是精准施策、动态调整,县委编办主任常明表示,保留的25个县级议事协调机构是经过通盘考虑后确定的,且对议事协调机构数量实行总量控制,后续将根据工作实际动态调整,撤一设一,总量不变,这种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做法,既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又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一刀切”问题。

在具体操作中,通榆县坚持“三个保留”原则:一是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需要建立的机构;二是对应中央和省委重要工作的机构,如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三是根据当地实际工作需要保留的机构,如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这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做法,确保了改革既符合上级要求,又符合当地实际。

改革成效:清单化管理,提升效能

撤销议事协调机构后,通榆县并没有让相关工作陷入无序状态,而是采取了清单化管理的模式,各部门依据自己的职责,承担起相应的任务,并形成了清晰的工作流程和责任体系,以双岗镇为例,该镇在撤销109个议事协调机构后,迅速将相关工作任务“清单化”,明确了谁牵头、谁配合、时间节点、任务措施和汇报对象等关键要素,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改革启示:面向基层,符合实际

通榆县的改革实践为全国多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地方机构改革必须面向基层、符合实际,基层政府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其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调配必须充分考虑基层事务的特点和需求,改革要注重实效、避免形式主义,过多的议事协调机构不仅不能提升工作效率,反而可能成为基层的负担,在改革过程中要坚决清理那些“空设”的机构,确保改革真正落到实处,改革要动态调整、持续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治理任务的变化,机构设置也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只有保持改革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才能确保治理效能的持续提升。

东北小城的改革新篇章

通榆县超900个议事协调机构的撤销,不仅是一次地方机构改革的生动实践,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缩影,这座东北小城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减负增效、聚焦主业”的改革理念,为全国各地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改革经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治理效能的持续提升,通榆县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最近发表

icp沪ICP备2023035424号-23 icp粤公网安备 44030902003287号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