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百科

景点唐代(唐朝的建筑在哪里)

望钰
望钰 2023-12-27 【百科】 226人已围观

摘要[db:Intro]

唐代长安城内有三组宫殿,西有太极宫,东有大明宫,南有兴庆宫,其中兴庆宫修建较晚,后面再介绍。前期长安、洛阳城外有很多离宫,其中一些比较重要,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那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1.太极宫西边的太极宫是隋文帝时期大兴城建设时修建的庞大宫殿群,当时称为大兴宫。唐朝建立后,大兴城改为长安,大兴宫改为太极宫,成为唐朝的政治中心。为了更清晰地介绍太极宫,有必要介绍一下长安城的基本布局:唐代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宫城除了太极宫,还包括叶挺宫和东方宫。前者位于太极宫的西面,后者位于东面,分别是妃嫔和皇子居住的地方。宫城位于长安城最北部,背靠龙首院,长安城外自西向东的高坡,皇城在宫城南部。皇城是唐朝的机关所在地和行政中心。皇城外是郭城,城内官民都住在郭城。无论郭城外,皇城内,还是宫城内,都有高大的夯土墙,非常雄伟。>太极宫考古测量东西长2820.2米,南北长1843.6米。南面有五个门。中间的门叫承天门(位于陕西省Xi市莲湖公园的南墙上)。城门和皇城之间的东西十字街宽300多步。它是长安最宽的街道,它实际上是一个广场。承天门是举行“洋法庭”的地方。每逢国家大典,如改元、大赦、元旦、冬至、阅兵、受刑等。,皇帝登上承天门举行仪式。太极宫的前厅叫太极堂,是举行“中朝”的地方,每月一次的王朔朝就在这里举行。太极堂北面的两仪殿是“内廷”举行的地方,“时时听庭,看是怎么回事”(《唐六典》卷七《工部史》)包括这两个大殿,太极宫共有十六个大殿,位于中轴线上。除了这两个大厅,还有甘露厅和颜佳厅。这四个大殿的两侧是武德殿、承庆殿、安仁殿、肇庆殿等大量建筑。著名的陈列英雄画像的灵岩阁也在太极宫。太极宫的北门是玄武门,这里有重兵护宫,所谓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这里。>出了玄武门就是西内院,四周有院墙,驻扎着皇军。它可以从北方保卫宫城的安全。承天门大街对面的皇城,北面没有城墙,宫城南面有高大的城墙。站在宫城的城墙上,可以俯瞰皇城的一切。宽阔的承天门大街,其实是一片空地,宽度不止一箭之遥。这种设计对确保宫城南部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唐代长安城的这种建筑布局,形成了城中之城的格局,太极宫位于长安城的中心,既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有助于宫殿的安全。这种建筑格局对后世北京的规划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二、大明宫大明宫原为贞观八年(634年)为其父所建的颐和园。那时候叫永安宫。在它完全建成之前,李渊就去世了。它的位置在长安城北的龙头上,也就是长安城东北角的禁园之内,它的南墙就是外郭城的北墙,就像长安城突然长出一个头一样。隆硕二年(662年),唐高宗大规模扩张。第二年,高宗搬到大明宫居住,处理国家大事。从那以后,除了太极宫和大明宫,唐朝所有的皇帝都在这里住过。大明宫位于陕西省Xi火车站北以东一公里多的龙寿园上。实测宫殿西墙长2256米,北墙长1135米,南墙长1674米,东墙长2614米,略呈楔形。和太极宫一样,大明宫南墙有五个大门,中间的正门叫丹凤门,丹凤门大街宽120步。丹凤门类似于承天门。皇帝会在所有重大事件中主持丹凤门城楼,如改变元朝,大赦和提供囚犯。大明宫的主殿是汉元殿,它与丹凤门、郑玄殿、陈子殿位于同一轴线上,构成了大明宫的主体建筑。在汉元寺的东西两侧,有汉元寺遗址大明宫的香銮和奇峰阁的测量图。其夯土台基考古测量高3米多,东西长75.9米,南北宽42.3米。左右两侧有一条龙尾路,从地面到正殿形成斜坡台阶。汉元寺是“外朝”举行的地方,也是当时长安城最宏伟的建筑。非常壮观。站在汉元寺前,终南山清晰可见,长安街在望。虽然现在地面上已经没有建筑了,但是站在它宫殿的废墟上,依然可以体验到那天登高望远的景象。汉元殿后面的郑玄殿是皇帝举行“中朝”的地方,后面的陈子殿是举行“中朝”的地方。陈子厅西北的晏婴厅是皇帝召见宰相议政的场所,形成于“延英召右”制度,在中晚唐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著名的林德庙建筑群建于唐高宗的林德(664-666)。前、中、后大殿相连,中殿为正殿,四周有回廊,与洞庭、西亭、余一及邻近建筑对称,创造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新风格考古测量表明,该寺基址东西宽70余米,南北长130米,规模非常大。这是皇帝召见外国使节和举行盛大宴会的地方。除了上面提到的主要建筑外,大明宫内的主要大殿有蓬莱殿、韩良殿、玄武殿,东西两侧还有朱敬殿、清思殿、太和殿、灵器殿、洗浴殿、玄慧殿和子兰殿、寒冰殿、程响殿、大富殿、惠庆殿、金銮殿。因为大明宫位于太极宫的东面,所以又叫东内。大明宫里还有太爷池,位于中轴线上,韩良殿北面中间,玄武殿南面。是长安城内大型皇家园林水池。近年来,考古队对太液池南岸遗址进行了发掘,面积达2800多平方米,揭示了南岸中部的池岸遗址。岸坡陡峭不平,海岸线弯曲。池岸边有栏杆水廊、水亭,初步向世人揭示了太爷池周边连廊连亭、水域辽阔的宏伟气势。目前还不能完全了解大明宫的真实面貌。相信随着考古的发展,更多的谜团会不断被揭开,用不了太久就能完全了解大明宫的全貌。像其他皇帝一样,唐朝的皇帝也在长安和洛阳周围修建了许多离别大厅。这些离宫规模不一,有的是在前代离宫的基础上改建的,有的是在李家老宅的基础上扩建的,当然也有新建的。详情如下:>龙跃宫位于陕西省高陵县城西的李灌村。这里是李渊之父李的旧居,也是李渊的出生地,所以李渊在武德六年(623)改名为宫。武德七、八年,李渊两次造访龙跃宫。唐德宗改为修真观,供奉高祖真面目,用后梁时废之。青山宫,位于陕西武功县城南18里的渭河岸边,由于渭河的冲刷,早已被冲刷成了河床。据《长安志》记载,唐高祖李渊在武功有三处住所。只有青山宫既是高祖旧居,又是唐太宗出生地,所以在武德元年(618年)被称为武功宫,六年改名为青山宫,其他两处改为佛寺,即成本寺和报乙寺。武德七年,高祖访青山宫,居六日。唐太宗即位后,贞观六年(632年),率文武百官到青山宫,大摆宴席,款待大臣和老人。唐太宗即席作诗,命郎吕才谱曲,命名为“功成后庆好乐”,命六十四童子跳舞,歌颂唐太宗的功德。此后,唐太宗多次视察青山宫,并对其进行了扩建。后来,为了纪念他的母亲,李世民将青山宫改为慈德寺。具体时间不得而知依桐宫,位于唐代长安朱雀西街以西的依桐广场。这里原是李渊在长安的旧居,武德六年(623年)改名为依桐宫。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上书改寺。九成宫位于陕西省麟游县新城区。据记载,唐代九成宫原为隋仁寿宫,建于文帝十三年(593年),由宰相苏阳监造。由于仁寿宫地处山区,道路崎岖,工程浩大,数以千计的民工累死。因此,文帝非常生气,但因为他非常热爱这个离宫,文帝没有惩罚苏阳,而是奖励了很多钱。隋文帝很快被仁寿宫华丽的建筑和美丽的景色所征服,将“黄凯”的国号改为“仁寿”。仁寿二年(602),独孤皇后先死于仁寿宫。仁寿四年,隋文帝也死在仁寿宫。唐朝贞观初,唐太宗因南北方战乱,积劳成疾。他的大臣们建议建造这座独立的宫殿来避暑。唐太宗决定以隋仁寿宫为蓝本进行修缮,并改名为九成宫。贞观六年(632年)至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五次到九成宫避暑。这座皇家园林的自然风光和人造建筑的巧妙设计吸引了许多唐代文人骚客。杜甫和李商隐都曾游览过九成宫,留下了许多诗篇。唐代画家李思训曾画过一幅九成宫扇面图,他的儿子李昭道也画过一幅九成宫图。至于九成宫礼泉碑文,更是享誉海内外。它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代表作,被称为楷书派。所以九成宫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唐高宗永辉二年(651),改为万年宫。乾玺二年(667),又恢复旧名。>玉华宫,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北部金锁乡玉华村北部丘陵之间,南距铜川市约40公里。建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当时名为仁智宫。由于仁智宫是集避暑、休闲、狩猎为一体的度假胜地,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下令修建雨花宫,以凤凰谷原仁智宫为主体,将西北的兰芝谷与东北的珊瑚谷连接成一座有精美石桥、长廊的大宫殿。有据可查的名称的宫殿有六座,分别是玉华殿(正殿),北有排云殿,北有青云殿,还有清福殿、惠和殿(太子居住的宫殿)、苏城殿(后改为苏城院)。凤凰谷东北的珊瑚谷还有一个会馆。在整个雨花山的东、西三个山谷中,建有九座巍峨的宫殿和五座高大华丽的宫门,中间有桥有廊,称为雨花宫。因为这里的避暑比九成宫好,而且离长安也近,晚年的唐太宗经常把这里作为避暑的不二之选。唐高宗信奉佛教,永辉二年(651年)将玉华宫改为寺庙。659年,这位著名的和尚要求一个安静的地方翻译佛经,高宗邀请他住在玉华寺,负责翻译工作。随着玄奘僧人的到来,玉华寺真正成为了佛教圣地。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玄奘和尚翻译经书的地方是旧玉华宫的正殿——玉华殿。这里被松树环绕,非常安静。玉华寺玄奘僧从咸清五年(660年)正月初一开始翻译《般若经》这一二十万首赞美诗,到隆硕三年(663年)冬月二十三日完成,历时三年。不久,玄奘在玉华宫病逝,随后众僧陆续离去。此后,裕华宫一直冷清。>翠微宫,位于陕西省Xi市长安区黄峪寺村,地处秦岭深处。翠微宫,原名太和宫,建于唐高祖武德八年(625)。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宗重修太和宫,改名翠微宫。唐宪宗元和宫被废弃为寺庙,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名永庆寺,重建于明、清两代。如今,除了废墟和摇摇欲坠的城楼,地面建筑已不见踪影。翠微宫所在地海拔1300米,比Xi安高出900米。再加上植被、地形和季节的影响,这里的年平均气温比Xi安低6℃左右,这是高祖和太宗在这里修建颐和园的根本原因。翠微宫的宫殿建筑无从考证,只知道翠微宫和汉风宫的名字。在唐太宗生命的最后三年,他在翠微宫度过了两个夏天,最终死在了这里。如前所述,唐宪宗元和将翠微宫改为佛寺,有学者认为改寺时间应在唐玄宗天宝晚期或唐肃宗统治时期。华清宫位于陕西省Xi以东30公里的临潼区骊山脚下。华清宫因唐玄宗而得名,但作为天子出宫的历史悠久,早在西周末年就作为旅游景点。以温泉汤为中心的宫亭建筑始于在位时期。如果说宫殿的修建最初奠定了皇家与宫殿分离的基础,那么当时的大规模扩建则使其成为长安东部最重要的与宫殿分离之一。此后,历代都在此修建,从而使骊山温泉的利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上书严立德,建骊山宫,取名汤泉宫。唐高宗咸亨三年(672),改名为温泉宫。唐玄宗住天宝六年(747年),正式命名为华清宫,意为“温泉滔滔,波涛滚滚,华清邪难老”宫中的汤池又名华清池,其名沿用至今。唐代的华清宫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使其成为一座结构严谨、气势恢宏的庞大宫殿建筑群。主要寺庙和房屋以温泉为中心,全部布置在山前的冲积扇上,形成华清宫的核心。然后向山下和山下展开,利用帝华清池贵妃堂遗址的特点,布置不同类型和用途的亭台楼阁。满山苍松翠柏,山下有兰芝谷、荔枝园、芙蓉园、梨园、椒园、东园,处处生机勃勃。建筑依山傍水,鳞次栉比,环绕着埃罗城。主要建筑有左右弘文阁、左右汤潮、左右吴江厅、后厅、前厅、大熊座埃塔、飞爽厅、长生厅、玉女厅、七殿、功德书院、羽帐、谭瑶。飞爽殿是玄宗待过的地方,南面是玉堂九龙殿。九龙汤也叫荷花汤,荷花汤的西北方是浴汤,也叫海棠汤。汤池由石头制成,看起来像一朵盛开的海棠花。杨贵妃长期在此沐浴,后人干脆称之为贵妃池。玄宗几乎每年十月都在华清宫吉祥,年底回到长安。从开元二年(714)到天宝十四年(755)的四十一年间,他去华清宫三十余次,甚至一年去两次。所以可以说唐玄宗统治时期是华清宫最繁荣的时期。安史之乱后,由于政局不稳,皇帝虽然偶尔去,但频率非常有限,渐渐让华清宫安静下来。而华清宫却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寺庙没有得到及时的修缮。不仅如此,人为破坏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在唐代宗,大太监于朝恩为了修建张静庙,拆除了华清宫的亭台楼阁。晋末改为灵泉观,赐道士。我们到了,村子成了一片废墟。元明清时期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现在的华清池基本保留了清初的基本格局。>奉天宫,建于唐高宗永春元年(682),位于松阳县北宋山之南,无从考证。建成后,高宗皇帝曾两次在此居住。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驾崩,诏废奉天宫。次年,于文明元年(684年)二月,改为松阳观。阳历三年(700年)十一月建于松阳县的三阳宫,有一座***设在河南省登封市东南告成镇的石山中。武则天曾数次在此居住,并与大臣们游览了石山。石淙河两岸巨石上有两块刻有诗词的摩崖石刻,记载了当时的宴诗盛况。这是仅存的关于三阳宫的遗迹。长安四年(704)正月,三阳宫被毁,取其木材建兴泰宫。邢台宫,位于洛州寿安县西南四十里的万安山上,在河南省宜阳县赵堡乡西赵堡村仍有其遗址。兴泰宫建于长安四年,一直到唐玄宗开元后期还存在,唐玄宗曾在此居住。襄城宫,建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位于汝州临汝县高铭山,但其遗址至今尚未发现。这座宫殿建成后的次年三月,太宗有幸在此。因为宫内炎热,当地毒蛇多,唐太宗下令废宫。所以相城宫只存在了半年。除此之外,长安、洛阳一带,唐代皇帝修建了许多离宫,如华阴的琼岳宫、金城宫,郑县的神台宫,陕县的宫,渑池的宫,富昌的福昌宫,永宁的七贤宫、兰凤宫,就不一一赘述了。

仿唐建筑和唐代建筑艺术 ,可参考中国香港的志莲净苑建筑资料﹕ 中国文化源远留长。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有着许多巧夺天工、浑然天成的艺术建筑。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不但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亦改变了建筑师们的创作理念,成就了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唐代的寺院应用了古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亦不忘添加了不少宗教元素,将宗教、建筑与艺术推至高峰。 位于九龙钻石山的志莲净苑是世界上最大的仿唐木建筑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延伸。不但仿照唐代宗教建筑的特色,亦沿袭了古时木建筑的技术,由中、港、日三地的古建筑师携手合作,遂成为了一座典雅庄严的建筑物。对弘扬佛法以至中国文化,实在影响深远。 志莲净苑采用了传统的木建筑,全寺纯以木石建构而成,设计简单、天然、纯朴、没有刻意雕工,充分反映了唐代的古建筑特色,流露宁静详和的气氛,予人「纯净」的感觉。佛教在唐代发展至盛,艺术、文学和其他文化均发展至顶峰,建筑艺术亦然。志莲净苑集建筑技术、宗教特色于一身,艺术气质超然不群。在这繁嚣的大都会,有着志莲净苑这详和质朴的古建筑,实为都市人消减了不少戾气与烦忧。仿照唐代气派庄严的建筑,亦有助保留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教世人知道中国那别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人们常以「墙倒屋不塌」来形容中国的木建筑。其实支撑起屋顶的根本就不是墙壁,而是由柱网梁枋所组成的框架,墙壁更轻巧得可以又装又拆,墙倒了自然「屋不塌」。 志莲净苑整个结构以抬梁式构架为主。屋瓦铺设于椽上,椽架于檩上,檩承于梁上,梁架承受整个屋顶的重量再传到木柱上,透过柱将力尽卸地上。由于用柱较少,结构开扬稳重。 寺院的建筑特点﹕ 榫卯嵌接技术 榫卯是木建筑中一种超凡的嵌接技术。古代的木构建筑可以经历过多次地震而安然无恙,除了是木材的延伸力强之外,还因一个个榫卯在相互维系著。志莲净院承袭了此法建造,整座佛寺的建筑不用一钉一铁 ,幽雅脱俗。 凸出来的称为榫,凹入去的称为卯孔,合并后便成为了榫卯。每当榫卯构件受到越大的压力时,就会变得更牢固。 斗栱的组合一点也不复杂。斗上置栱,栱上置斗,而斗上又置栱,如是循环往复,千篇一律,却又变化万千。 斗拱支撑技术 斗栱置于屋身柱梁之上,屋檐之下,有重力过渡之用。斗栱承受了屋顶的重量,向下过渡到竖柱和横枋上,或向左右两边伸展,减少梁上所受压力。最后的一点重力会经由木柱,再散于地上。 而在斗栱上志莲净苑还应用了「批竹昂」的技术。「批竹昂」为一斜向的构件,与地平约成三十度交角,称为昂;它的上端,称为昂尾。由梁和樽的重量将其下压,由斗栱承托从屋顶斜出的昂,从而成为支承挑出的屋檐的一根愩杆。中国现存「批竹昂」的建筑不过十余座,志莲净苑巧得其法,实乃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阶梯。 瓦顶和屋脊 净苑各处的屋顶上均铺有瓦片,从用料和技术上都一丝不苟。瓦片下铺有树皮以作固定,大雄殿上更铺设了薄柿木片,防水效果更上一层楼。屋顶的弧度,在力学上可以将铺设的瓦片扣搭得更紧贴。 宽阔的出檐既保护着木构的屋身,同时又避免地基受到雨水冲激而损毁。配合斗栱的运用,将重力向外分散,屋顶重量进一步卸除了。而瓦片中用了富佛教色彩的莲花图案,看起来清新悦目。 而屋顶两块坡面接缝所形成的,是整个屋顶最易渗漏之处。用砖瓦加固密封,就形成了屋脊。志莲净院所用的「歇山式」(又名九脊殿),是中国古时沿用的高级建筑方式。 而寺中天王殿和大雄殿在屋顶上均设有「鸱尾」,与正脊的接缝为直线形。鸱尾是传说中的无角龙,尾巴一翘,便要喷水,正好保护了易燃的木材,深具象征性意义。 密檐万佛塔 在中国云云的建筑里,塔的形象确是无与伦比。但不论其规模、形制如何,也毕竟是安葬佛骨或僧人之所。塔的建筑,却渐成了佛教的一大象征。后来佛塔逐渐移离主殿,有的只为衬托的作用。明、清两代更以建塔去改变风水,与前朝纯以事佛已有所不同。 中国的古塔分为四大类:单层塔、多层塔、密檐塔以及窣堵坡。志莲净苑的万佛塔属密檐塔一类,外七内五。七层乃檐的数目,五层方是塔的层数。从结构与建筑上的意义来说,这类塔的出檐一层紧接一层,中间几乎没有空隙,固称「密檐塔」。净苑中的万佛塔显然亦已偏离主殿,并不许外人踏入。但佛塔的艺术价值,却是永垂不朽,无可置疑的。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6060802774

唐代名胜古迹? 现存好多建于唐代的建筑都是后代翻新重建的,例如岳阳楼! 如果想了解唐代建筑艺术,可参考中国香港仿唐建筑的志莲净苑。 如果必须要系「古迹」,我会推介保护比较好的小雁塔,飞英塔,崇圣寺三塔 小雁塔 ===== 小雁塔位于中国西安市荐福寺内,正是叫法应为「荐福寺佛塔」,属于保护比较好的唐代古塔。小雁塔及其古钟即「雁塔晨钟」被列入关中八景。 小雁塔建于唐代景龙年间(707年~710年),因低于大雁塔而称小雁塔。唐末的的兵火战乱中,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一位自称「山谷迂叟」的信士发愿修缮小雁塔,将风化严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饰,至今塔身可见白土粉刷的痕迹。明清时期对荐福寺和小雁塔进行过多次修缮。明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区发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后来重修时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层包砖,但没有修复塔身的裂缝,至1965年又经过一次整修,才修复了裂缝。 小雁塔总共15层,属于密檐式砖构建筑,塔形秀丽,被认为是精美的建筑艺术遗产。 小雁塔平面为正方形,基座为砖方台,原来在小雁塔底层环绕塔身有砖木结构的大檐棚,被称为「缠腰」。在金元交战的年代,「缠腰」毁没。基座上为塔身,单壁中空。底层较高,二层以上逐层高度递减,故塔的轮廓呈现出秀丽的卷杀。每层之间有叠涩砖檐,15层得塔身上为叠涩挑檐。每层南北正中开券洞,塔内中空,可由砖木结构的楼梯登临。1989年测定塔的总高度是43.395米。 塔基座南侧有清代石门坊,南额刻有「万汇沾恩」,北额刻有「不二法门」。基座下有地宫,为竖穴。 飞英塔 ===== 飞英塔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内塔下街。始建于中国唐朝中和四年(884年),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完成大修。 飞英塔由里外两塔组成,塔里有塔堪称世界一奇,为罕见的古塔珍品。外塔通高55米,7层8面的砖木结构缘梯登塔,可直达顶层,内可观赏石塔艺术,外可俯瞰湖州市区风光。内塔为一座15米高的5层石塔,通体雕刻佛像千尊以及狮、象、莲花、瑞草,构图古朴,造型生动,实为唐代石雕艺术瑰宝。据志书记载,唐咸通年间,上乘寺僧得长安高僧授予舍利珠7颗及阿育王饲虎面像建石塔珍藏之。后因称「有神光见于绝顶」,遂于石塔之外增建木塔以护之,取佛家语「舍利飞轮英光普照」之意,更名为飞英塔,雄峙于市区近中心。 崇圣寺三塔 ======== 崇圣寺位于大理古城北1.5公里处,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三塔矗立于崇圣寺大门前,主塔名曰千寻塔,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823年—859年),高69米,为十六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属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参考: 文物资料 ***

Tags:

最近发表

icp沪ICP备2023035424号-23 icp粤公网安备 44030902003287号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