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百科

文宗堂景点(琅琊山一共多少景点景点介绍)

雪灵
雪灵 2024-03-22 【百科】 624人已围观

摘要[db:Intro]

醉翁亭

醉翁亭为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64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脍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家喻户晓。景区内亭、台、轩风格各异,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人称“醉翁九景”;其中欧阳修手植梅为全国四大梅寿星之一,苏东坡手书《醉翁亭记》碑堪称稀世至宝;醉翁亭被誉为“天下第一亭”。2004年11月“醉翁亭”以邮票形式出现在国家名片《中国名亭(一)》中

二贤堂 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滁人为纪念知州王禹偁和欧阳修而建。堂内有王禹偁和欧阳修塑像并陈列有《欧阳文忠公全集》、部分欧阳修手迹照片和相关史料,墙壁上挂有《朋党论》和《醉翁亭记》条屏。

宝宋斋 为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所建。斋内立有宋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手书《醉翁亭记》碑刻两块四面。“ 欧文苏字 ”为金石珍品。斋东侧外檐下嵌有明冯若愚《宝宋斋记》和明代《重修醉翁亭记》碑。

冯公祠

 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年),是滁人为纪念明代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及其子冯元飚修建“宝宋斋”保护“欧文苏字”碑有功而建。 后损毁。现建筑为1988年琅琊山管理处在原址上重建。

 欧公祠

欧公祠原建筑位于醉翁亭景区醒园内。是由滁县知县陈文权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是当时人们纪念欧阳修的场所。原建筑内有许多先人纪念欧公的文章、诗词,建筑规模为七间平房,四合院形布局,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毁坏。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为了使醉翁亭文化得以延续,也让旅客更多的了解琅琊山、醉翁亭,我们重建了欧公祠。重建的欧公祠内建有醒心斋,斋内刻有乾隆时间琅琊山的镇山之宝“欧阳修像”、北宋徽宗时的吏、户二部尚书孙觌撰写的、对欧公有着高度评价的对联、北宋著名人物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为欧公所撰写的祭文,另在斋内重新再现了明朝时的“滁州十二景”壁画和北宋以来近三十位名人对欧公的评价。“欧公祠”内还按照当年建设者的构思,依山就势,斜山岩石裸露,广植花草树木,重现藤蔓回廊。整个院落园林风格别样,睹景视物,“欧公祠” 定会成为追忆欧公的绝佳景点。

影香亭

位于琅琊山意在亭西侧。建于明洪熙年间,原名“见梅亭”。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滁州知州王赐魁因坐在此亭中能看见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所以把此亭易名为“影香亭”。

意在亭

于琅琊山菱溪石南侧。明嘉靖四十年(1561)南太仆寺少卿毛鹏建“皆春亭”。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滁州知州卢洪夏在皆春亭四周凿石引水,仿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场景建“曲水流觞”,是游人戏水饮酒的场所。后人仿照苏州园林建筑格调重建“皆春亭”,并改名“意在亭”。

 古梅(欧梅)

 原名“梅瑞堂”,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滁州判官张明道为观赏古梅花而建。民国十七年(1928年)州人书法家黄艺五在堂后崖壁题“古梅亭”篆刻一方,将其改名“古梅亭”,亭内壁嵌石碑六块,系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1649—1725)等人所题。

酿泉

让泉

位于琅琊山,即《醉翁亭记》中的让泉。“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让泉位于琅琊山中醉翁亭近旁的玻璃沼南岸,泉眼周围用石块砌成方池,方池三尺见方,池深不过尺余。方池上方有清康熙四十年(1701)滁州知州王赐魁重立“酿泉”二字碑刻。酿泉从不干涸,水温终年保持在17-18℃,“甘如醍醐,莹如玻璃”,又被称为“玻璃泉”。此泉水注入杯中,虽满而不外溢,甘甜适口。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年),是滁人为纪念明代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及其子冯元飚修建“宝宋斋”保护“欧文苏字”碑有功而建。 后损毁。现建筑为1988年琅琊山管理处在原址上重建。

 琅琊墨苑

琅琊墨苑是进入风景区的第一个景点。该景点为苏州园林建筑风格,亭、堂、台、轩、廊、小桥、假山曲径相通,景色宜人。墨苑碑廊是游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处。中收集、整理了与琅琊山、醉翁亭文化有关的珍贵诗文,并征集了名人书法墨宝两百多篇,镶刻于此,其中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著名书法家沈鹏、萧娴、陈大羽、赖少其、范曾、旅美书画家李山及原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孙科、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人的书法作品。步入琅琊墨苑不仅可以欣赏琅琊园林美景,更是游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处

 欧阳修纪念馆

 欧阳修纪念馆位于醉翁亭西400米处,分东西两院,以亭廊相连,动静相宜;馆名由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馆内塑有欧阳修塑像和全面介绍欧阳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画,充分展示了欧阳修的为人、为政、为学、为文,以历史本来面貌,将一代文宗欧阳修的形象再现于广大游人面前。庭廊两侧镶刻了苏轼、苏唐卿、祝枝山、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刻,置身其中,令人叹为观止。

 琅琊寺

为唐大历六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与山僧发琛所建,是著名的佛教胜地,景区内有85处景点和遗址,其中吴道子画观自在菩萨像为稀世至宝,缅甸捐赠千尊玉佛为全国之最,寺庙终年香火缭绕,为全国重点保护寺庙

千尊玉佛殿

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滁人为纪念知州王禹偁和欧阳修而建。堂内有王禹偁和欧阳修塑像并陈列有《欧阳文忠公全集》、部分欧阳修手迹照片和相关史料,墙壁上挂有《朋党论》和《醉翁亭记》条屏。

濯缨泉

在琅琊山琅琊寺大雄宝殿北侧,明月观北院的山脚下,原名“庶子泉”。泉水出自石罅中,晶莹澄澈,甘甜滋人,由唐大历六年(771)滁州刺史李幼卿开发,著名书法家李冰阳篆其铭,世人奉为珍宝,现铭刻已失。后张忆又书“庶子泉”三字碑,断卧泉下。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莆田人郑大同来游琅琊,见泉水清洁无比,可洗帽缨子,题“濯缨”两字于崖壁之上,故后人亦称此泉为濯缨泉。今仍存前人题书的“庶子泉”三字摩崖于泉侧石壁。

大雄宝殿 是琅琊山琅琊寺的主要建筑,始建于唐大历六年(771),殿高约14米,进深15.3米,正殿五间,殿前的“大雄宝殿”匾额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现殿建于民国五年

大雄宝殿

是琅琊山琅琊寺的主要建筑,始建于唐大历六年(771),殿高约14米,进深15.3米,正殿五间,殿前的“大雄宝殿”匾额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现殿建于民国五年(1916),殿内塑有释迦牟 尼、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塑像。

琅琊古道

位于琅琊山,是人们登山的一条道路。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长约1200米,青石铺成,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完好的古道。古道两边古树参天,鸟语花香。

南天门 南天门

位于琅琊山东南制高点,有会峰阁、古碧霞宫等古建筑群。碧霞宫现有全真华山派传人主持管理;登天门可远眺长江如带、钟山似螺,瞰群峰汇聚,似潮奔涌;一九九二年七月三日,在这里拍摄到的“海市蜃楼”景象被誉为“千古奇观” 南天门

碧霞宫 山顶上建造了一座宫殿,这就是碧霞宫。每年正月初九,人们纷纷前来烧香祭祀,这样,逐渐形成了规模盛大、热闹非凡的“琅琊山庙会”。

Tags:

最近发表

icp沪ICP备2023035424号-23 icp粤公网安备 44030902003287号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目录[+]